新农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咨询中!打算来新农村投资的老板,您想了解新农村的哪些信息?工业用地信息、厂房租购价格、注册公司流程、招商引资政策、地方产业规划、自然地理环境、自然资源禀赋、社会经济环境、区位交通优势等信息,欢迎致电:400-116-9096
新农村位于阎良区振兴街道办西南4公里处,是由1958年迁来的几个村子和原有的彭家窑组成的。当时国家因172厂(今西安飞机制造公司)建设征地,把今阎良城区千禧广场附近的原马站刘、礼义、冯家堡、冯家庄子、车刘、永立6个自然村和南孙村两户人家迁到彭家窑组成新村,定名为新农村,分彭家、马站刘、礼义、冯家、永立5个小队。那时彭家属阎良公社清丰大队管辖,迁居的4个小队属阎良公社永兴大队管辖。1987年8月1日以后,新农村划属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办事处管辖。村委会设在新农小学旁。新农村东邻万仙村,南靠民合村、瓦杨村,西邻清河樊家组,西北紧连义和组,北邻慕郑西刘村和聚宝的绵远组,东北与聚宝藏李相邻。现由彭家、礼义、马刘、冯家、永立5个村民小组组成,共有村民430户,1722人,耕地面积1260亩。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渠井双保灌,主产粮、棉。除泾惠四支渠外,另有机井18眼,农业机械俱全,渔业、养殖业发展迅速,多种经营日益兴旺。全村现有建筑工程队7个、半自动的奶牛养殖场1个、白灰加工场两个、运输车8辆、挖掘机装载机各5台、吊车4辆、私家汽车60余辆,摩托车电动车已普及。村民住房也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变成两层、三层楼房或砖混平房,电视、冰箱等电器设备一应俱全。村内有村级卫生室1个,方便了村民看病。沿村西口的南北交通要道边有商店7家,经营日杂、农资、烟酒、干鲜菜、建材等。另有洗澡池1家、理发店1家、餐馆3家、电器修理2家,村民的生活十分方便。2003年以来,兴建航空基地和经济开发区,新农村土地逐年被征,现已将礼义组的20户迁至西刘村。一、村组概述:(一)彭家组原名“彭家窑”。光绪初年,湖北遭灾,有彭、黑、李、韦四姓人家逃荒至此,就地挖窑而居,因彭姓人最多,且挖窑开荒在先,村名遂为彭家窑。解放初仅有60余口人。解放前,彭家窑与附近藏李村南100米处的南藏李村编为一甲,解放后仍编为一个村。南藏李有李、袁、刘、王四姓人家,解放初有30多口人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因平整土地,南藏李迁到彭家窑,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村。民国时彭家窑隶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四保管辖,新中国成立后,属阎良区聚合乡。1958年属于阎良公社清丰大队,同年改属新农大队。1964年划归临潼县谭家公社。1987年随振兴乡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管辖至今。现在的彭家组以彭、李、黑、韦、袁、刘、王等姓氏为主,其他何、宋、陈、赵等姓氏均系招赘落户的。现有村民268人,耕地面积122亩。村民多进城务工,从事建筑行业。村内有专营日杂、电器、建材的商店4家,专业养鸡户两家。(二)马刘组据传说,明代-大槐树下有刘姓一家兄弟五人以经商为业,走遍全国各地,在返回故乡时,遭劫遇难,流落至阎良老街以南5华里处开荒种地,搭建棚舍而定居。因其只有刘姓一族,故称“刘家村”。后有-马队路经此地,在村上休息,饮马加料,停歇数日,临行时为感谢村民的热情相助,将“刘家”改名为“马站刘”,沿用至今。1949年,该村只有刘姓人家,解放后有河南籍赵、李两姓落户到本村。1958年迁移时,南孙村的两户孙姓人家迁并到该村。全组1949年人口不足100,2010年有270人,耕地面积200亩。村民以种粮为主。改革开放以后,大部分人都投入到了打工的行列。另外一些人也各自经营起了自己的小生意,如残疾人孙经娃办起了奶牛场,刘麦院办了白灰加工场,另有多家经销建材。(三)礼义组清朝光绪十三年(1887年)前后,山东莱芜县大旱,后遇蝗灾,先后有难民逃荒来陕,在阎良镇南5华里马站刘村东200米处的空地上搭建茅草房而定居,在此开荒种地。起初的四五年间,有张、孟、吕姓居此,后又有尚、亓、唐、吴、陈、谢、李姓相继迁入,至解放前,全村已有十大姓。该村因在马站刘村旁,初称“马站刘庄子”。1932年前后,在张春成、吕玉山的倡导下,借用私人三间草房,开办了私立小学,并由聘请的教师燕先生为学校起名为“礼义学堂”,该村因此得名“礼义村”。礼义村东500米处原有个“车刘村”(后更名为“枣刘村”),清末遭兵燹,仅幸存一人,直到新中国成立,这里也只有5口人。因靠近礼义村,又与礼义村吴姓有亲戚关系,后便编入该村管理。1958年与该村一并迁移到现在的新农村,“车刘村”从此消失。现在的礼义组有吕、张、尚、吴、孟、唐、陈、亓、李、刘十大姓氏,另有的颜、徐、王等姓都是招赘落户到该村的。吕姓占该组将近一半。据山东省莱芜市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吕家芹村《吕氏宗谱》可知:本支吕姓始祖吕信复系北宋名相吕蒙正嫡传18代孙,吕信复由-迁至河南洛阳,又迁居河南新安县,后迁居山东莱阳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迁至山东莱芜南宫,后迁到吕家芹村。本组吕姓系光绪年间从莱芜县吕家芹村迁来的一支,将近130年。本组解放初仅有110人左右,1958年搬迁时也只有202口人。至2010年,有485人,耕地面积340亩。礼义人勤劳耕种,俭朴度日。现在村内楼房林立,有私家商店两家,重型吊车、装卸车、货运车、挖掘机、压路机等一应俱全。在打工潮流中,学会砖瓦、粉刷、电工、电气焊等技术的人越来越多,村民生活蒸蒸日上。另有养羊专业户两家、鱼池两处,一些老年人在其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松活。2003年以来,因航空基地和阎良经济开发区建设征地,现已将礼义组的20户迁至木匠杨新村西邻,坐北朝南,整齐美观的新家园已建起。(四)冯家组冯家组原址在阎良老街南2华里,由“冯家堡”、“冯家庄”两个自然村组成。“冯家堡”原住陕西籍老户人家,明朝末年筑城为堡,城基宽4米左右,墙高5米。城门朝南,木质大门,可进出车马。城内只有冯姓两大户,本是一个祖先,故称“冯家堡”。后有一湖北李姓迁此落户。解放前堡内只有30余人,现在已发展到了20多户人家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前后,山东省淄川县的冯、张、王、韩、李等灾民逃荒来陕,在冯家堡村东300米处定居,故称冯家庄。解放后,两村合为一村,农业合作化时成为一个初级社,高级社时仍是一个生产队。全村解放初只有80口人左右,到2010年共有村民272人,耕地面积240亩。1958年搬迁时,两村集中到现址居住,仍为一个生产队,到今天还是一个村民小组。改革开放后,该组曾以搞建筑业著称,至今还存有建筑班子3个,带动了许多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。另有商店两家、电器修理1家、餐馆两家。解放前,冯家组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,解放后归三贤乡,农业合作化时划入阎良乡。1958年公社化时迁移到彭家窑新址,即新农村,属阎良大公社阎良管区新农大队。1964年,属谭家公社新农大队。1987年划归阎良区振兴乡(后改为街道办)管辖至今。冯家组姓氏以冯、王、张、李、韩为主。(五)永立组1900年前后,山东省益都县遭灾,有张、杨两家人逃荒到陕,在阎良镇渠湾村附近开荒,以维持生活,故人称其为渠湾庄子。1934年,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二保,取“永不言败重新建立新家园”之意,村名为“永立村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划归阎良区三贤乡,农业合作化时归阎良乡。1958年公社化后归阎良大公社阎良管区,1959年因飞机场扩建分两次迁址到彭家窑处的新村,与其它生产队合并,称永立队(组)至今。永立组原有张、杨两大姓氏,占了人口的大部分;后又迁入了赵、秦两姓;另有穆、王等姓都是招赘落户的。1949年本组仅有120人左右,2010年有427人,耕地面积358亩。改革开放前,本组男女都会用麦秆和藤条制作“草圈”和“草圈盖”。全村家家户户常用农闲时间赶制,产品结构紧密,形正结实,远销周围百里。虽然收入不多,却可补贴家用。现在的永立分住南、北两片,南点与冯家组相连,北点在村北的四支渠北百米处。二、本村人物刘俊杰又名武善、本初,1926年生,新农村马刘组人。1944年前后在泾阳县上学期间,因与同学一块砸坏了泾阳三青团的团部门牌而被关押,后经人担保获释,继续上学。1945年毕业后在李虎臣办的新牛小学教书。194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因身份暴露,遂将“武善”更名为“本初”,又在木匠杨小学以教书为掩护,继续为党工作。1947年后半年改名为“刘俊杰”,并赴延安抗大学习。解放后,被分配到陕西省委工作,一直任陕西省委机要办公室主任。0中,因家庭成分由中农划为地主而被停职,调到省政府农林厅做一般工作。后来平反,又回机要办公室任主任,直至1987年离休。王述元(1927~2010)新农村冯家组人。1927年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农民家庭。1947年他卖壮丁当了兵,解放战争中被俘,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。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,王述元争先报名,当了志愿军,赴朝作战。他三次荣立三等功,受到上级表扬。朝鲜战争胜利后随军回国。1956年回家当了农民,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。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担任生产队指导员。王述元一直对党忠心耿耿,虽家境不好,但从不向国家伸手,直到2010年病故。赵立成(1927~2007)新农村永立组人。1927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坚持为党搞地下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被安排在临潼县检察院工作。1953年调至西安市检察院,先后任副检察长、检察院党组书记等职。他一生廉洁奉公,坚持原则,从不为个人谋利益,工作多年从未安排过一个儿女和亲朋。1964年因患慢性心脑病,组织安排其带职回家养病。在此期间,他连基本的工资待遇都不要,组织上亲自送上门也被其拒绝,人们称其为“共产党的忠诚儿女,人人学习的榜样”。最后因久病医治无效,于2007年在家逝世。吴守义新农村礼义组人,0党员,1927年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。解放前,与当时在“礼义小学”教书的0地下党员王万杰来往甚密,常协助其传送党的文件。1950年调阎良区三贤乡工作,第二年又调入临潼县阎良区共青团委工作。1955年调到临潼县县委,任组织部副部长。1958年后,先后任零口公社、徐杨公社、康桥公社、武屯公社及临潼县大修厂-,直至1968年离休。现住大修厂家属院。吴守义热爱根雕艺术,走进他的住处,各种大大小小根雕作品,千姿百态,琳琅满目,令人赏心悦目。尚怀明0党员,祖籍山东莱芜,1952年生于阎良镇礼义村。1987年创办阎良区无线电厂,生产彩电电子元器件,供应全国32个厂家。1989年出产“航城牌”速效止痛器,治疗各种疼痛,数分钟见效,远销海外,被外宾誉为“东方魔针”。1996年创办阎良区机械化设备有限公司。2009年开办阎良西雅图酒店。多年来,他一直关心社会公益事业,在农村办学、农网改造方面给予了不少支持。1992年,尚怀明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。三、教育简史新农小学位于彭家组与礼义组之间,现有教学楼一座,建筑面积600平方米。设一至六年级六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130余名,教职工15人。该校原建于1938年,由当时彭家窑人陈复兴主持,村民自打土坯,捐款捐物,盖起了土木结构房舍5间,招收学生20多名,聘请民合村张坤先生任教,校名为“清丰学校”。建国后,有两座教室,两名教员,学生40余人。后转为公办学校,校舍增至4座,并有教师宿舍,设1~4个年级,学生也增加到120多名。1958年,随着“新农村”的迁人,学生数量急增,学校扩建后有教室六座,教师也有了办公室及宿舍,设立了1-6个年级。学生来自新农、清河、民合三个村。2000年后,上级投资20多万元,加上村民集资,建起了两层教学楼,增添了现代化教学设备,学校面貌因而大变。四、其他【杨金斗金属工艺加工】本村永立组杨金斗,自幼爱好工艺美术,初中毕业后投师三年,学得一手金属工艺加工的技术,后来自办了家庭小作坊。杨金斗通过精雕细刻,自制模型,以废铜铝为原料,经过冶炼、翻砂、修整、打磨、镀金、上光等工序,便可制做出鼎、烛台、佛像、飞禽走兽、铜车马等工艺品,千姿百态,形象逼真。目前,他的作品多达数十种,主要销往各地的旅游景点、大小寺观。因为优质廉价,常常供不应求。新农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(阎良飞行体验馆)、高家民俗大院、秦汉栎阳城遗址、义和遗址、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,有阎良相枣、阎良甜瓜、阎良酥梨、小炒泡馍、雪魁相配等特产。
新农村位于阎良区振兴街道办西南4公里处,是由1958年迁来的几个村子和原有的彭家窑组成的。当时国家因172厂(今西安飞机制造公司)建设征地,把今阎良城区千禧广场附近的原马站刘、礼义、冯家堡、冯家庄子、车刘、永立6个自然村和南孙村两户人家迁到彭家窑组成新村,定名为新农村,分彭家、马站刘、礼义、冯家、永立5个小队。那时彭家属阎良公社清丰大队管辖,迁居的4个小队属阎良公社永兴大队管辖。1987年8月1日以后,新农村划属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办事处管辖。村委会设在新农小学旁。新农村东邻万仙村,南靠民合村、瓦杨村,西邻清河樊家组,西北紧连义和组,北邻慕郑西刘村和聚宝的绵远组,东北与聚宝藏李相邻。现由彭家、礼义、马刘、冯家、永立5个村民小组组成,共有村民430户,1722人,耕地面积1260亩。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渠井双保灌,主产粮、棉。除泾惠四支渠外,另有机井18眼,农业机械俱全,渔业、养殖业发展迅速,多种经营日益兴旺。全村现有建筑工程队7个、半自动的奶牛养殖场1个、白灰加工场两个、运输车8辆、挖掘机装载机各5台、吊车4辆、私家汽车60余辆,摩托车电动车已普及。村民住房也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变成两层、三层楼房或砖混平房,电视、冰箱等电器设备一应俱全。村内有村级卫生室1个,方便了村民看病。沿村西口的南北交通要道边有商店7家,经营日杂、农资、烟酒、干鲜菜、建材等。另有洗澡池1家、理发店1家、餐馆3家、电器修理2家,村民的生活十分方便。2003年以来,兴建航空基地和经济开发区,新农村土地逐年被征,现已将礼义组的20户迁至西刘村。一、村组概述:(一)彭家组原名“彭家窑”。光绪初年,湖北遭灾,有彭、黑、李、韦四姓人家逃荒至此,就地挖窑而居,因彭姓人最多,且挖窑开荒在先,村名遂为彭家窑。解放初仅有60余口人。解放前,彭家窑与附近藏李村南100米处的南藏李村编为一甲,解放后仍编为一个村。南藏李有李、袁、刘、王四姓人家,解放初有30多口人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因平整土地,南藏李迁到彭家窑,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村。民国时彭家窑隶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四保管辖,新中国成立后,属阎良区聚合乡。1958年属于阎良公社清丰大队,同年改属新农大队。1964年划归临潼县谭家公社。1987年随振兴乡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管辖至今。现在的彭家组以彭、李、黑、韦、袁、刘、王等姓氏为主,其他何、宋、陈、赵等姓氏均系招赘落户的。现有村民268人,耕地面积122亩。村民多进城务工,从事建筑行业。村内有专营日杂、电器、建材的商店4家,专业养鸡户两家。(二)马刘组据传说,明代-大槐树下有刘姓一家兄弟五人以经商为业,走遍全国各地,在返回故乡时,遭劫遇难,流落至阎良老街以南5华里处开荒种地,搭建棚舍而定居。因其只有刘姓一族,故称“刘家村”。后有-马队路经此地,在村上休息,饮马加料,停歇数日,临行时为感谢村民的热情相助,将“刘家”改名为“马站刘”,沿用至今。1949年,该村只有刘姓人家,解放后有河南籍赵、李两姓落户到本村。1958年迁移时,南孙村的两户孙姓人家迁并到该村。全组1949年人口不足100,2010年有270人,耕地面积200亩。村民以种粮为主。改革开放以后,大部分人都投入到了打工的行列。另外一些人也各自经营起了自己的小生意,如残疾人孙经娃办起了奶牛场,刘麦院办了白灰加工场,另有多家经销建材。(三)礼义组清朝光绪十三年(1887年)前后,山东莱芜县大旱,后遇蝗灾,先后有难民逃荒来陕,在阎良镇南5华里马站刘村东200米处的空地上搭建茅草房而定居,在此开荒种地。起初的四五年间,有张、孟、吕姓居此,后又有尚、亓、唐、吴、陈、谢、李姓相继迁入,至解放前,全村已有十大姓。该村因在马站刘村旁,初称“马站刘庄子”。1932年前后,在张春成、吕玉山的倡导下,借用私人三间草房,开办了私立小学,并由聘请的教师燕先生为学校起名为“礼义学堂”,该村因此得名“礼义村”。礼义村东500米处原有个“车刘村”(后更名为“枣刘村”),清末遭兵燹,仅幸存一人,直到新中国成立,这里也只有5口人。因靠近礼义村,又与礼义村吴姓有亲戚关系,后便编入该村管理。1958年与该村一并迁移到现在的新农村,“车刘村”从此消失。现在的礼义组有吕、张、尚、吴、孟、唐、陈、亓、李、刘十大姓氏,另有的颜、徐、王等姓都是招赘落户到该村的。吕姓占该组将近一半。据山东省莱芜市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吕家芹村《吕氏宗谱》可知:本支吕姓始祖吕信复系北宋名相吕蒙正嫡传18代孙,吕信复由-迁至河南洛阳,又迁居河南新安县,后迁居山东莱阳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迁至山东莱芜南宫,后迁到吕家芹村。本组吕姓系光绪年间从莱芜县吕家芹村迁来的一支,将近130年。本组解放初仅有110人左右,1958年搬迁时也只有202口人。至2010年,有485人,耕地面积340亩。礼义人勤劳耕种,俭朴度日。现在村内楼房林立,有私家商店两家,重型吊车、装卸车、货运车、挖掘机、压路机等一应俱全。在打工潮流中,学会砖瓦、粉刷、电工、电气焊等技术的人越来越多,村民生活蒸蒸日上。另有养羊专业户两家、鱼池两处,一些老年人在其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松活。2003年以来,因航空基地和阎良经济开发区建设征地,现已将礼义组的20户迁至木匠杨新村西邻,坐北朝南,整齐美观的新家园已建起。(四)冯家组冯家组原址在阎良老街南2华里,由“冯家堡”、“冯家庄”两个自然村组成。“冯家堡”原住陕西籍老户人家,明朝末年筑城为堡,城基宽4米左右,墙高5米。城门朝南,木质大门,可进出车马。城内只有冯姓两大户,本是一个祖先,故称“冯家堡”。后有一湖北李姓迁此落户。解放前堡内只有30余人,现在已发展到了20多户人家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前后,山东省淄川县的冯、张、王、韩、李等灾民逃荒来陕,在冯家堡村东300米处定居,故称冯家庄。解放后,两村合为一村,农业合作化时成为一个初级社,高级社时仍是一个生产队。全村解放初只有80口人左右,到2010年共有村民272人,耕地面积240亩。1958年搬迁时,两村集中到现址居住,仍为一个生产队,到今天还是一个村民小组。改革开放后,该组曾以搞建筑业著称,至今还存有建筑班子3个,带动了许多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。另有商店两家、电器修理1家、餐馆两家。解放前,冯家组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,解放后归三贤乡,农业合作化时划入阎良乡。1958年公社化时迁移到彭家窑新址,即新农村,属阎良大公社阎良管区新农大队。1964年,属谭家公社新农大队。1987年划归阎良区振兴乡(后改为街道办)管辖至今。冯家组姓氏以冯、王、张、李、韩为主。(五)永立组1900年前后,山东省益都县遭灾,有张、杨两家人逃荒到陕,在阎良镇渠湾村附近开荒,以维持生活,故人称其为渠湾庄子。1934年,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二保,取“永不言败重新建立新家园”之意,村名为“永立村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划归阎良区三贤乡,农业合作化时归阎良乡。1958年公社化后归阎良大公社阎良管区,1959年因飞机场扩建分两次迁址到彭家窑处的新村,与其它生产队合并,称永立队(组)至今。永立组原有张、杨两大姓氏,占了人口的大部分;后又迁入了赵、秦两姓;另有穆、王等姓都是招赘落户的。1949年本组仅有120人左右,2010年有427人,耕地面积358亩。改革开放前,本组男女都会用麦秆和藤条制作“草圈”和“草圈盖”。全村家家户户常用农闲时间赶制,产品结构紧密,形正结实,远销周围百里。虽然收入不多,却可补贴家用。现在的永立分住南、北两片,南点与冯家组相连,北点在村北的四支渠北百米处。二、本村人物刘俊杰又名武善、本初,1926年生,新农村马刘组人。1944年前后在泾阳县上学期间,因与同学一块砸坏了泾阳三青团的团部门牌而被关押,后经人担保获释,继续上学。1945年毕业后在李虎臣办的新牛小学教书。194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因身份暴露,遂将“武善”更名为“本初”,又在木匠杨小学以教书为掩护,继续为党工作。1947年后半年改名为“刘俊杰”,并赴延安抗大学习。解放后,被分配到陕西省委工作,一直任陕西省委机要办公室主任。0中,因家庭成分由中农划为地主而被停职,调到省政府农林厅做一般工作。后来平反,又回机要办公室任主任,直至1987年离休。王述元(1927~2010)新农村冯家组人。1927年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农民家庭。1947年他卖壮丁当了兵,解放战争中被俘,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。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,王述元争先报名,当了志愿军,赴朝作战。他三次荣立三等功,受到上级表扬。朝鲜战争胜利后随军回国。1956年回家当了农民,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。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担任生产队指导员。王述元一直对党忠心耿耿,虽家境不好,但从不向国家伸手,直到2010年病故。赵立成(1927~2007)新农村永立组人。1927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坚持为党搞地下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被安排在临潼县检察院工作。1953年调至西安市检察院,先后任副检察长、检察院党组书记等职。他一生廉洁奉公,坚持原则,从不为个人谋利益,工作多年从未安排过一个儿女和亲朋。1964年因患慢性心脑病,组织安排其带职回家养病。在此期间,他连基本的工资待遇都不要,组织上亲自送上门也被其拒绝,人们称其为“共产党的忠诚儿女,人人学习的榜样”。最后因久病医治无效,于2007年在家逝世。吴守义新农村礼义组人,0党员,1927年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。解放前,与当时在“礼义小学”教书的0地下党员王万杰来往甚密,常协助其传送党的文件。1950年调阎良区三贤乡工作,第二年又调入临潼县阎良区共青团委工作。1955年调到临潼县县委,任组织部副部长。1958年后,先后任零口公社、徐杨公社、康桥公社、武屯公社及临潼县大修厂-,直至1968年离休。现住大修厂家属院。吴守义热爱根雕艺术,走进他的住处,各种大大小小根雕作品,千姿百态,琳琅满目,令人赏心悦目。尚怀明0党员,祖籍山东莱芜,1952年生于阎良镇礼义村。1987年创办阎良区无线电厂,生产彩电电子元器件,供应全国32个厂家。1989年出产“航城牌”速效止痛器,治疗各种疼痛,数分钟见效,远销海外,被外宾誉为“东方魔针”。1996年创办阎良区机械化设备有限公司。2009年开办阎良西雅图酒店。多年来,他一直关心社会公益事业,在农村办学、农网改造方面给予了不少支持。1992年,尚怀明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。三、教育简史新农小学位于彭家组与礼义组之间,现有教学楼一座,建筑面积600平方米。设一至六年级六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130余名,教职工15人。该校原建于1938年,由当时彭家窑人陈复兴主持,村民自打土坯,捐款捐物,盖起了土木结构房舍5间,招收学生20多名,聘请民合村张坤先生任教,校名为“清丰学校”。建国后,有两座教室,两名教员,学生40余人。后转为公办学校,校舍增至4座,并有教师宿舍,设1~4个年级,学生也增加到120多名。1958年,随着“新农村”的迁人,学生数量急增,学校扩建后有教室六座,教师也有了办公室及宿舍,设立了1-6个年级。学生来自新农、清河、民合三个村。2000年后,上级投资20多万元,加上村民集资,建起了两层教学楼,增添了现代化教学设备,学校面貌因而大变。四、其他【杨金斗金属工艺加工】本村永立组杨金斗,自幼爱好工艺美术,初中毕业后投师三年,学得一手金属工艺加工的技术,后来自办了家庭小作坊。杨金斗通过精雕细刻,自制模型,以废铜铝为原料,经过冶炼、翻砂、修整、打磨、镀金、上光等工序,便可制做出鼎、烛台、佛像、飞禽走兽、铜车马等工艺品,千姿百态,形象逼真。目前,他的作品多达数十种,主要销往各地的旅游景点、大小寺观。因为优质廉价,常常供不应求。新农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(阎良飞行体验馆)、高家民俗大院、秦汉栎阳城遗址、义和遗址、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,有阎良相枣、阎良甜瓜、阎良酥梨、小炒泡馍、雪魁相配等特产。
陕西招商项目
-
莱德智造产业园陕西-西安-阎良区
-
西安阎良荆山开发区陕西-西安-阎良区
-
陕西远方科技园陕西-西安-阎良区
-
陕西西安CAIB航空产业基地陕西-西安-阎良区
-
西安渭北工业区阎良航空工业组团陕西-西安-阎良区
-
西安阎良帝尔航空产业园陕西-西安-阎良区
陕西招商政策
招商政策
投资流程
土地招拍挂
厂房价格
注册公司
优惠政策
陕西投资流程
外商投资
买地自建
厂房租赁
写字楼租赁
公司注册
优惠政策
招商中心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
立即获取